圖為羅的編製和普通普通編製不同的簡易圖 李海龍提供 攝
  中新網蘇州2月21日電 (唐鈺煒 王津)“現在整個團隊也就10個人,能真正獨自編織還懂得稍許一些其中原理的,算上我就只有三個了。”21日,“吳羅”公益傳承人李海龍看著鏡子中已經斑白的髮絲感概道。
  “相比起綾、綢、緞,其他三類紡織品來說,羅的工藝是最複雜的,它通過絞紗與平紋交替,經線和緯線互相糾結,紋飾十分清晰娟秀,結構複雜多變。”蘇州工藝美術大師李海龍解釋。
  據瞭解,羅最早起源於6000年前,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,秦漢時期花羅很精美,到了宋代羅織物最為盛行,在潤州(今鎮江)設有織羅務,每年貢羅達10萬匹以上。
  李海龍說:“羅的製作通常都是手工完成。它每次穿一根爽就成了絞紗,它是絞起來的,不是平的,複雜圖案一天織個兩三公分吧!”由於織造工藝的繁瑣和效率低下,明清以後逐漸消失,吳羅的製作工藝也一度幾近瀕危失傳。
  作為蘇州光福的民間織匠,李海龍經過10多年的不懈嘗試、摸索,終於掌握和恢復了吳羅織造技藝。
  2012年,包括李海龍在內的三名蘇州工藝美術大師應邀共同修複故宮古跡——漆紗窗。600年前,蘇州“香山幫”匠人修建了故宮,600年後,在故宮古跡漆紗窗的修複過程中遭遇困境的時候,吳羅技藝再次發揮了作用,完美再現了200多年前用於故宮內的漆紗窗。
  作為民間工藝的傳世之作,羅的技藝雖然精妙,但一直面臨著失傳的困境。李海龍說,“整個蘇州就我們一家有這個羅的工藝技術,我研究這個東西這麼多年,目前團隊里有10多名學員,其中只有兩人學到了吳羅工藝三分之一的技術,吳羅工藝雖然開始被我撿起來了,但還是面臨著傳代問題。”
  一直以來,綾羅綢緞這個詞是一些精美絕倫的絲織用品的統稱。在古代的一些達官顯貴的家中,這更是是一種身份的象徵。因此,慢慢的,它也就有了另外一層意思,代表著富有、尊貴。
  然而時至今日,綾羅綢緞已經開始不再出現在主流的時尚前沿,也並不是標榜財富的直接佐證。一些最初被人們尊崇的織造技藝也開始淡出工作、生活的視野。
  不過,2013年6月,吳羅織造技藝成功入選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,這多少讓李海龍有了一些心理慰藉。(完)  (原標題:吳羅工藝瀕臨失傳 能獨立編製的工藝師僅剩三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ycwvd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